各位车友,今天咱们聊点带劲的!
最近极氪这名号,频频见诸报端,可这次并非因其前沿技术,而是与“准新二手车”风波难脱干系!
这事儿,够呛!
事情缘起于行业内一桩“潜规则”。
为杜绝“准新二手车”乱象,监管层似有收紧之势,传闻将出台新规,明令新车登记后半年内不得转让。
此举直指要害,旨在斩断部分人从中牟利的念头。
为何要出此重拳?
说白了,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
以往的约谈也好,会议也罢,车企总能找到规避之道,将表面功夫做得滴水不漏,但暗地里的猫腻却难以根除。
言归正传,咱们聚焦极氪。
不久前,有媒体披露,极氪部分直营店疑似将已购保险、完成过户的库存车辆,乔装打扮成“新车”出售,并以“限时特惠”为噱头招揽顾客。
这等行径,任谁听了都觉得蹊跷。
更令人咋舌的是,这并非孤例,多地消费者均遭遇类似境况:交付定金,翘首以盼新车,却赫然发现所购车辆已投保交强险,甚至已完成产权变更登记,沦为不折不扣的“二手车”!
此情此景,谁能忍气吞声?
何谓“准新二手车”?
简而言之,即行驶里程近乎为零,但法律意义上已属“二手”的车辆。
此类车在二手车市场并不鲜见,但若以新车之名行二手车之实,则无疑逾越了商业伦理的底线。
面对舆论压力,极氪迅速回应,否认相关报道的真实性,并强调自身绝不姑息此类行为。
其解释称,报道中所指的“准新二手车”,实为展厅用车,仅投保了交强险,并未进行牌照注册,故本质上仍属新车范畴。
此类展车在完成展示任务后,会以折扣价出售,这属于正常的商业运作,与“准新二手车”有着本质区别。
极氪还表示,这是一场误会,需要坦诚沟通,以提升消费者的购车体验。
他们承认,在销售环节存在疏漏,未能在销售页面清晰标注车辆属性,今后将加以改进,确保信息透明,供消费者自行判断。
归根结底,极氪的辩解是:媒体混淆了概念,将展车误认为二手车,而他们所售的仅是已购保险的展车。
然而,疑问随之而来:极氪为何要为展车投保交强险?
难道仅仅是为了冲刺销量?
笔者认为,这并非问题的关键。
核心在于,这些车辆是否确为二手车?
消费者在购买前,是否被充分告知了相关信息?
从法理层面分析,依据现行法规,车辆在正式注册登记前购买交强险并无不妥,尤其对于试驾车、展车、运输车辆而言,更是司空见惯。
仅凭投保行为,并不能断定车辆即为二手车。
唯有当车辆所有权发生转移,完成注册登记过户手续,方可认定为二手车。
若消费者所签合同为新车合同,所开发票为一手车发票,则该车在法律上仍属新车。
那么,为何投诉事件层出不穷?
笔者推测,或许是由于这些车辆由第三方机构持有,并以公司名义投保。
尽管车辆本身未被实际使用,但因已登记在公司名下,消费者便主观认定其为二手车。
这实则是一种认知偏差。
然而,消费者产生此种误解,也暴露出销售环节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。
作为销售方,理应在交易过程中,如实告知车辆的真实情况,例如是否为展车、是否已投保、是否曾以公司名义登记等。
即便车辆未被实际使用,也应如实相告,否则便有违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中关于“知情权”与“公平交易权”的规定。
极氪的销售团队,是否做到了这一点?恐怕有待商榷。
当然,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,若明知所购为展车,且已享受相应折扣,则不应事后反悔,指责销售方以次充好。
此举,未免有失公允。
说到这里,笔者不禁想起一位友人的遭遇。
他早前也打算购置一辆新能源汽车,几经比较,最终相中一款。
销售人员极力游说,声称正值优惠活动,价格空前实惠。
友人听罢,怦然心动,遂交付定金。
然而,提车之际,却愕然发现该车竟为库存积压车,且已存放逾半年之久。
友人当即质问销售人员,对方却辩称,虽为库存车,但性能并无问题,且价格确较新车更具优势。
友人愤懑难平,欲退车,却遭销售人员百般推诿,声称定金概不退还。
最终,友人无奈,只得自认倒霉,将车提走。
此事令笔者深感不平。消费者购车,本应是喜事一桩,却往往遭遇此类糟心事。
回到极氪事件,笔者认为,无论真相如何,极氪都应深刻反思,是否在销售环节存在漏洞?
是否充分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?
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,消费者是立身之本,口碑是制胜之道。
若因小失大,损害自身品牌形象,实属不智之举。
当然,我们亦不能以偏概全。
极氪作为一家新兴汽车品牌,在技术创新与服务方面仍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。
期望他们能正视问题,积极改进,给予消费者一个满意的答复。
各位看官,您在购车过程中,是否也曾遭遇类似情形?
您认为极氪此次是否蒙受不白之冤?
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,咱们一同探讨!
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,准新车风波,实乃诚信之殇。
唯有坚守商业道德,方能行稳致远。
在线炒股配资看必选,配资APP排名,可靠配资开户最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